毛囊角化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肝动脉造影栓塞术让肝癌消融治疗更精准 [复制链接]

1#

对于小肝癌(直径1cm),射频消融(RFA)为代表的根治性微创介入手术以其高效而微创的优点已被临床广泛应用。许多肝癌患者常常经过上腹部多期增强CT或MRI检查后就接受了RFA手术。然而临床时常会遇到一些患者,RFA术后1个月复查,发现肝内又出现了新发病灶。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医生也很困惑。

随着CT及MRI的升级换代,造影剂的推陈出新,尤其是肝癌特异性造影剂普美显的应用,让小肝癌的影像检出率及诊断特异性比率均明显提高。于是有医生认为:之前医学界提出的肝癌影像诊断的金标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碘油栓塞后CT扫描,作为小肝癌的诊断已经没有实施的必要,完全可以被先进的无创影像检查所取代。

对此笔者认为,对于以下情况:常规CT及MRI扫描提示肝内可疑结节但诊断不明确的患者,发现两个及以上多结节小肝癌患者,肝癌术后肿瘤标记物升高的患者,很有必要接受一次肝动脉插管造影检查及碘油栓塞的微创介入手术。

注:上图为介入科医生在操作DSA机器为患者做微创肝动脉插管造影。

推荐理由:1)无创的CT及MRI多期增强扫描时间点的选择,是基于多数人在造影剂注入静脉后,经血液循环在肝动脉期及肝门静脉期药物浓度最高值的估计而定。但每个人血液循环速度的差异、肝动脉的血管解剖变异、肿瘤供血动脉的管径大小的不同,均会影响肝脏显影效果。而DSA技术是介入科医生通过微创手术,直接把导管插入肝动脉造影,避免了上述因素的影响,并且DSA机器的类CT扫描功能,可根据患者血管显影时间而制定个体化的扫描时间点,进行动脉期及静脉期的多期扫描及数据分析,故诊断更准确。

2)肝脏特异性造影剂普美显的应用,虽然提高了小肝癌的诊断检出率,但治疗时多采用CT或B超引导,无法做到病灶的同步显示,故仍然会造成治疗定位不准确,病灶治疗的遗漏。而介入栓塞后,碘油沉积于肝癌细胞区域很容易被CT扫描识别,从而精准的引导后续的消融治疗。

实战病例

患者男60岁肝癌消融术后2年,口服靶向药物治疗。

1)此次随访复查MRI显示肝内两处活性病灶。

注:综合MRI各个序列,确定两个活性病灶,与家属沟通后,计划RFA消融。

2)基于病灶小,随进行DSA造影+碘油栓塞标记病灶。

注:DSA造影显示三个病灶(近膈顶处病灶显示不清),即共发现4个病灶。造影后对肝内病灶注入3ml碘油栓塞标记。

3)DSA后5天行CT平扫显示肝内共8个小结节碘油沉积实密区,提示为活性病灶。

4)对8个病灶一并行全麻下CT引导射频消融治疗,采用波士顿科学多弹头RFA消融电极,每个病灶10分钟,共80分钟,病灶完全消融,无出血,患者保肝5天康复出院。

总结文献报道显示:增强CT及3.0MRI对小肝癌诊断准确性分别为89%及95.5%,而DSA造影和碘油栓塞后CT扫描在诊断小肝癌的检出率可达99%。对于CT及MRI不典型的结节,在DSA动脉插管多期增强CT扫描(CTA+CTAP)中常能明确诊断,以上优势均突显出介入诊疗技术诊断小肝癌的金标准地位。综上所述,肝动脉造影及栓塞术,就像给医生配备了“天眼"设备,让微创治疗肝癌更加精准。

参考文献

1.YuMH,KimJH,YoonJH,etal.Radiology,,(3):-.

2.李建*,郑加生,崔雄伟,等.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1(2):-.

3.施振静,虞希祥,郝伟远,等.介入放射学杂志..22(4):-.

扫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